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制订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方案。

  二、评价原则

  1、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不妄加评断。

  4、参与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决不是一位旁观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完成目标。

  5、目的性原则。课堂活动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

  三、评价标准

  1、目标达成状况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起点和标准,整个评价活动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完成状况作判断。

  2、效率的高低

  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教育效果与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的比例。

  3、学生接受性

  与其他学科文化知识教学不同,在活动中更多地涉及到情感体验或认知内化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性出发设计实施教育活动。

  四、评价过程

  明确目标;确定指标;选择方法;确定工具;实施计划;分析资料;做出报告。

  五、评价内容

评价
指标
考核内容 分值 评价
教师 学生自评
课堂
表现
课堂纪律
参与状况
10 优秀  9-10分
良好  7-8分
合格  6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课前学习用具准备齐全、按要求搜集材料 5 优秀17-20分
良好14-16分
合格 12-13分
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 5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5
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分享等 5
知识

技能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 5 优秀26-30分
良好22-25分
合格18-21分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
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5
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 5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5
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5
作业与测试 气质、性格等测试及简要分析 5 优秀34-40分
良好28-33分
合格 24-27分
学习生涯曲线、生命线等设计
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心理小报 10
自我分析报告 20
  总评 100 优秀85-100分
良好70-84分
合格 60-69分
不合格 59分以下

篇2: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制订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方案。

  二、评价原则

  1、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不妄加评断。

  4、参与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决不是一位旁观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完成目标。

  5、目的性原则。课堂活动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

  三、评价标准

  1、目标达成状况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起点和标准,整个评价活动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完成状况作判断。

  2、效率的高低

  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教育效果与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的比例。

  3、学生接受性

  与其他学科文化知识教学不同,在活动中更多地涉及到情感体验或认知内化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性出发设计实施教育活动。

  四、评价过程

  明确目标;确定指标;选择方法;确定工具;实施计划;分析资料;做出报告。

  五、评价内容

评价
指标
考核内容 分值 评价
教师 学生自评
课堂
表现
课堂纪律
参与状况
10 优秀  9-10分
良好  7-8分
合格  6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课前学习用具准备齐全、按要求搜集材料 5 优秀17-20分
良好14-16分
合格 12-13分
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 5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5
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分享等 5
知识

技能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 5 优秀26-30分
良好22-25分
合格18-21分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
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5
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 5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5
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5
作业与测试 气质、性格等测试及简要分析 5 优秀34-40分
良好28-33分
合格 24-27分
学习生涯曲线、生命线等设计
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心理小报 10
自我分析报告 20
  总评 100 优秀85-100分
良好70-84分
合格 60-69分
不合格 59分以下

篇3:心理健康新十项标准

心理健康新十项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